“40米轨道全线贯通!”4月11日清晨,孔庄煤矿井下传来捷报,掘进一队的汉子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IV1采区辅助运输巷下段筑起了一条承载希望的“钢铁脊梁”。
这场攻坚战始于4月10日夜班,当最后一盏矿灯熄灭在井口时,队长丛龙丰却带着技术图纸折返井下。在巷道昏黄的防爆灯下,他带着技术员小纪反复比划:“支架运输容不得半点偏差,这次必须把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为承载7436综采支架的千钧重担,原先使用的每米24公斤的轻型轨道必须更换为每米30公斤的重型轨道。单根轨道从4米加长到10米,重量陡增至300公斤,这相当于3个成年壮汉的体重总和。更棘手的是,巷道作业面狭窄,机械难以施展,轨道和水泥轨枕的重量远远超出正常铁道的重量,全靠人力搬运,原本一个班就能完成的钉道任务,现在需要3个小班才能结束。
“一二!走!”首班作业时,跟班队长张群带着兄弟们喊着号子挪动钢轨,巷道里此起彼伏的号子声盖过了通风机的轰鸣。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团队协作成为掘进一队攻坚克难的关键。
该队职工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搬运,有的负责定位,有的负责钉钉。搬运铁道时,大家齐心协力,喊着响亮的口号,一步一步稳稳地将沉重的铁道搬运到指定位置。
“每次发力必须同步,300公斤的家伙可开不得玩笑。”该队党支部书记张新伟在现场带班时反复强调“安全第一”。
在钉道作业环节,更是考验着队员们的技术和耐力。每运一块道板,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力气,且要保证四方钉的位置精准无误,以确保铁道的稳固性。长时间的高强度作业,让队员们的手臂酸痛不已,但没有一个人喊累,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小纪跪在潮湿的底板上反复校验,确保钉道的直线度和精准度,工装裤浸透了煤水,他却浑然未觉。“中线偏差超过5毫米就得返工,咱们折腾不起。”他手中的激光定位仪在巷道壁上投下红线,成为这条巷道唯一的坐标。
遇到问题时,大家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正是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使得他们能够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不断推进工程进度。
当最后一枚道钉铿然入位,巷道突然陷入寂静,接着暴发出一阵欢呼。丛龙丰摸出皱巴巴的验收单,手电光扫过每个名字:“这上面签的不是字,是兄弟们压不弯的脊梁骨。”他们用最朴素的坚持,把“能自己干绝不外委”的信念,浇筑进每一寸钢铁轨道。
“我们选择自己干,不仅是为了节省成本,更是为了锻炼队伍,提升我们自身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都一一克服了。这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我们团结协作,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掘进一队的汉子们以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任何困难都能被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