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实干与担当为双脚,行走于漫漫征途,才会不知疲倦。中煤集团大屯公司孔庄煤矿综采一队队长杜广立一定有这样一双“脚”,足迹遍布采掘现场,无论凌晨或是深夜,每当有急难险重任务,接到消息的他总能迅速赶到现场。
12年如一日,杜广立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奋斗在采掘一线,他参与的10余项科技成果获得大屯公司和矿科技进步奖,创造经济效益15229.21万元。今年10月,杜广立被授予“中央企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份荣誉是对他躬耕煤海12年、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的最佳褒奖。
做一名技术过硬的技术员
“我第一次下的井是个老矿井,煤层薄,温度高,在工作面得弓着身子走,走一趟下来衣服都湿透了……”杜广立对第一次下井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次井下实践经历坚定了杜广立扎根矿山的决心,他想深入了解采矿专业的技术理论,掌握更多科学研究的方法,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开阔,为以后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打下基础。
由于在校期间成绩优异,他被保送读研。2012年,他选择来到地质生产条件最复杂、环境最艰苦的孔庄煤矿工作。“作为中国矿业大学采矿专业毕业生,将所学化为所用,在矿井一线奋斗的人生才更有价值。”杜广立说。
最初,杜广立在孔庄煤矿掘进队担任技术员。放中线是技术员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其中有一个动作是将钉子锚在支护顶板用的钢带上。起初,由于缺乏经验,杜广立难以将钉子锚结实,被工具砸到手指导致指甲里有淤血是常有的事。杜广立毫不气馁,他沉下心反复练习,直到干得又好又快才罢休。对于画腰线这样的细活,他每每在现场反复测量,力求精确。
杜广立几乎月月出满勤,每次下井,他总带着满满一本子数据。“只有深入现场才能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这正是突破技术难点的关键。”
杜广立说。他全身心投入施工难题的研究,融合以往施工经验和自身所学理论知识,锤炼过硬技术。在弯巷掘进中,杜广立改进了反向交岔点施工方法,实现反向交岔点一次挑顶到位,避免二次返工挑顶,节约了人力和材料;针对围岩稳定性差的情况,杜广立指导区队采用小循环掘进、优化爆破参数等方式,保障掘进期间的顶板安全;通过提高锚网支护系统可靠性、架棚二次加强支护,确保巷道围岩支护长期稳定可靠。
让创新的种子生根、发芽、结果
科技创新是加速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杜广立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工作效率。2018年,时任生产技术科掘进技术管理专员的他开启了自主创新之路。
杜广立的第一个目标是解决孔庄煤矿深部采区煤巷围岩压力大、片帮严重的支护难题。可实现目标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他耗费心血设计出“大直径锚索、大托盘等支护材料和加长锚固技术”方案时,却引来不少质疑:增大锚杆排距、加长锚杆就能解决问题?真是太天真了!
杜广立并不气馁,他坚信这个方案一定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于是,他到采掘区队“游说”,让大家先从思想上认同。可问题接踵而至:现有锚固剂的凝固时间不能满足需求。对此,杜广立现场实测锚杆从打好到预紧的时间,进而确定锚固剂的凝固时间,根据测得的数据让厂家生产满足要求的锚固剂。几番周折后,“大直径锚索、大托盘等支护材料和加长锚固技术”终于得以应用。最终,这项创新成果的应用实现了深部大断面回采巷道保持较高的单进水平,如7436溜子道在不受断层影响的情况下,月单进可达220米,掘进效率提升20%。
目标成为现实,杜广立内心无比喜悦,他步履不止,不断开拓向前:他研究设计的液压掘进钻车机械化作业线,将大断面岩巷掘进速度提高约25%,每年可节约人工和材料成本约55万元;自主创新适用于大采高大倾角工作面过漏冒区的支架防倒技术,可节约近8000万元的设备采购费用,创造近2000万元的利润……
“杜广立能根据我矿特殊的地质条件和装备现状,创新性地提出一系列可行的方案和施工措施,在有效解决矿井采掘技术难题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孔庄煤矿总工程师祝令锦称赞道。
挑重担子、啃硬骨头
2022年7月,杜广立担任综采一队队长。他从技术上抓源头治理,找准影响生产的关键因素,制定管控方案,抓好现场落实,逐步改变生产被动局面,提交了优异成绩单:全年完成产量约83万吨,其中下半年完成约49万吨。
“一有时间我就往井下跑,不到现场看看,我放心不下。只有多盯现场,才能超前分析工作面可能出现的变化,尤其是工作面仰俯采角度和断层变化,并超前考虑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条件变化给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杜广立提起工作就打开了话匣子,现场时刻牵动他的心。
2023年10月至11月,杜广立带领综采一队同时组织7377和7305两个采煤工作面的生产,“一队回采两面”是该矿建矿以来从未有过的。面对空前的工作压力,他没有退缩,带领职工奋战在生产一线,两个月均为满勤。10月21日中班,7377工作面机尾处125#-131#支架出现冒空区,滚落的矸石压住溜槽,生产被迫中断。接到消息后,杜广立立即下井查看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处置措施,调配物料、工具和作业人员。他紧盯现场,和职工们在潮湿倾斜的工作面齐声喊着号子,用双手将一根根半圆木、钢梁托举上架,直到顶板被维护好,杜广立才放心离开。
面对生产中的难题,杜广立总是冲在前线、盯在现场,用自己的言行鼓舞激励着职工。他带领全队职工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还曾在7373工作面回采中创下该矿采煤工作面近5年最高月产记录。
“看着杜队长的身影,我们感到很踏实,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共同携手渡难关!”综采一队支架工楚先河的话,也是该队职工们的共同心声。
转载于2024年12月5日《中国煤炭报》